香港正道館劍道場


關於我們 劍道老師 課堂資料 加入我們 劍道資料 何謂劍道 初心道場 劍道文庫 劍道詞彙 考試試題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劍道文庫

劍道修行十八條
1. 須束短髮,衣著端裝.
2. 無論對誰,都必須從心底發出感謝,須知不能把一己之心意傳給對方之禮為虛禮.
3. 切勿奉承前輩,須真心尊敬.
4. 必須經常保持道場及自身之清潔整齊為宗旨,持著磨練一己之心的精神來把之擦亮.
5. 愛惜分秒,抹擦竹刀,靜靜地修練空打(素振).
6. 須知完好面之一刀乃為分割善惡之技倆.
7. 指導初學者時,讓其徹底地去打,使其進步及感受其中喜悅,不能把初學者之長處發揮最高者為下級.
8. 須練習被打,為了解人之痛楚.
9. 經常自己去設定高遠之目標,勿把不平不滿帶進道場.
10. 道場內,須以己為惡,他人為正.
11. 須知不能看見正義者為無勇.
12. 以心去好好把喝酒,非為酒喝.
13. 異性關係對修行百害而無一利.
14. 須善待遠來之客.
15. 須獻身奉公參與道場之行事(行事即節目,節日之意).
16. 須知段數乃是使人易知其修行狀况,純為鼓勵青少年劍仕之物而已.
17. 練習時須盡全力,以成為人們的目標(勝利者,成功者).
18. 修行之品德精神須回繢社會.


劍道的目的 - 松本 敏夫 (劍道範士八段)

古代的劍術是拿著劍,以殺敵為目的來修煉劍的技術和體力。但是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亦有變化。

雖然如此,遠因就是由拿著劍,相關而生的,不管現在是否利用竹刀來行之,也應以真劍的觀念去實施才有資格叫做劍道。

換言之,應該是在殺,不然就被殺之緊迫的條件下,即是,在心慌意亂,心理極易為之動搖的條件下修煉。

在劍道雖然要打勝對方,而不要讓對方打到為目的。但是,在對打的場面裡,捉住機會出擊,又為防守自己,應提高自己的劍技是當然的。但是這些技巧定要能保持平常心,使其劍技能充分發揮,方做到的。

因而,一方面應該追求技術的上進,同時不讓為其根源的心被任何東西給迷惑,謀求正心(無心),來修煉其心,才是真正的劍道修煉的目的。

在劍道的修煉上,最為重要的,就是心與技能時常同行同進。攻擊是不可亂為之的,應該要打對方的心理有所慌亂之際。白費心力的打擊,和急忙的打擊,是自滅的原因。

在應打的好機會,例舉左例幾項(古傳書)

一、避實打虛
二、起頭(動的)
三、停止時
四、盡頭(立、技的)
五、動念狐疑之心時
六、使心急而打之 以上不難看出,它所教的都是,應打對方,急著要打,或想要打而心被扣住,或打定主意。都是利用對方的心將亂的剎那。

又有三種不能放過的就是對方的
一、起頭
二、接住時
三、盡頭 等,這些也都是對方的間隙。(破綻之所在)

更列舉 “驚”、“懼”、“疑”、“惑” 等,為四戒這些都是心亂征兆。 心亂等於刀亂。即是利用對方的心亂,而打擊對方的間隙。

假定能看出對方的間隙,亦能以迅雷之速地打擊其間隙,一定也要有備充實的氣力,又務使自己的心空虛(無心)。能無心,就容易看出對方的所作,亦能天衣無縫,應變自在地出擊的。

“虛”,在禪意謂之為,“平常心是道”,是虛心坦蕩,心志不停,無我的心境。

也許有些人會說,無心的境界是非常困難,而不能達到的,可是如果繼續修煉下去,總有一天,一定會想到其為然的。那就是在訓練或比賽只後,為什麼那時會有那種漂亮的一擊,自己也想不出來,雖然這種機會和次數很少,但必定有過的。這是因為出擊時的心境,和氣力,不但充足又無心,所以能在無意識中打擊出來的結果。

應該努力能使這種機會越來越多才好。換言之,為不被打而能自守的方法,就是心不動搖能保持平常心。 不使心動搖的方法有三

一、充分領會劍道的基本。
二、領悟劍的理合、計策技巧的上進。
三、要確立從何處來都可以,絕對不敗的信心。

如上所說,攻守都要具備劍的理法,尤其應該修煉到能保持平常心才行。
利用如此這般得來的平常心,即是,無人無我,感情不移,坦坦然的豐心,在社會,他人的意思亦能傾聽,是為是,非為非,能活用於迅速處理事務,同時又能當為完成自己的幫手,我相信這正是劍道的功德。

劍道是否運動(競賽)- 大島 功 (劍道教士,原全劍連常任理事)

二十年前,全日本劍道聯盟成立之初,因為以常任理事的身份,咬定“劍道可以說是一種競賽運動”。所以現在以其負責人之一要來提出這個問題。 ​

當時,文部省(教育部)為了使劍道成為學校體育的正課,也因為當作運動比賽就比較容易實施等事情存在,加以道場的訓練是使用同樣的防具,限定打突的部位,使當事人在平等條件下一爭勝負。而這種勝負就純粹是一種競賽運動。再者,竹刀的比賽和真劍勝負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才敢大膽斷言為一種運動項目。然而站在劍道的傳統來看,認為“劍道非運動”的意見所占的比率絕多。這是因為明治時代由外國輸進的棒球、網球、陸上競賽、游泳等新奇的運動逐日增多。而為了追求這些新奇運動的浮華性和趣味性,卻演變成僅注重外表而不注意內在的要求等,以以往當做武道誠誠實實實踐下來的劍道者來講,將是一種可悲不可歌的現像。尤其,如此魚目混珠的見解對一般劍道人來說是一種不堪一擊的侮辱。稍為有一點運動細胞,馬上就成為某項目的選手而能大享其名是外來運動的特色,但是劍道可沒有那麼簡單。困苦艱難、寸爬力行,不得已就得參加坐禪以求解脫。不單在技巧方面,精神鍛煉方面也得多下工夫,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准,才能不愧的表現出日本人長期鍛煉出特有的傳統精神。但是後來,外來運動也發現必須在修得技術之外,在精神方面也應當有相當修煉,否則,就無法突破現有的情況。因而,外來的運動也緊追劍道的精神而不舍。也就是說,目前,已出現一些心、身同時修煉,若非自愛自拔的劍道家不能望其項背的外國運動員了。這真有如劍道人以他山之石來仰望。

劍道的好處乃在其真實度。吾輩應往復思考真劍爭勝負的意義何在,即使舉手投足之間,也不可加以忽略,務必追求其本意,不必浪費,保持氣息,於一瞬間用有效的打突來制服對方。劍道的好處就是利用這種身心的修煉來鑄成人格。應忍者忍,必須以滿盈的鬥志,隨時對勝利而准備,機會一到即瞬間發動,有如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一般的氣魄才行。這樣,人為生存,排除生存的障害,為穿早生存的好條件而產生力氣和智慧。人和人的結合,以及互相願望向上而切磋琢磨,其歡喜及連帶感,自然就發生以禮始、以禮終,和互相道謝和愛情。這不僅限於劍道之人間,也可推展自家族親戚至地域社會、國家、世界。有關人類的生存和共同生活的歡樂及獲得其手段,就是與此世的包羅萬像共同生活之道。所有的運動,都是可貴的鑄成人格之道。我可否這樣說!日本的劍道就是其典範。你我應該互相勉勵、相戒、不可自甘墮落。


修煉劍道的注意事項 - 田岡 傳 (劍道範士八段)

劍道的一生是修行。當你要學劍道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需傾聽練習。即他人練習一次,你要加幾倍練習。
二、要超越體力、氣力的界限去練習。(不夠氣力的練習反而有害)
三、要學習正確的方法。即打得正確,也要被打得正確一舉一動努力貫徹正確才能培養出正確的劍道。
四、不斷反省自己,一方面矯正自己的短缺“敏於習,鈍於學”的心意。

即把敏於習的技巧,詩於比自己鈍著,然後快一點把這些技巧當作自己的技巧,而見學也是其一。再者,可能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存的信條,而我是以下列的事情當作信條而活下來的。即一、言出必行。一、報恩、融合、信賴為宗旨。

即凡與人有約,必定實行。然而要跟人約定以前,應事先確認,可否實行,和能否實行,才跟人約定。約定後一定實行。

又,人須生存下去的話,一定要有報恩和感謝、融合和信賴,沒有的話就不能共存,也不能共榮。更重要的是,精神修養。

不管你的劍術何強,如果你的心修養不足,行為不正就不能說是一個標準的劍道家。不以為強就是能事,應抱謙虛的心,不斷求進才好。

我對過去七十多年間,承受指導,鞭撻的恩師、先輩、各位朋友表示深謝,同時把今尚耳新,不能忘記的代表性的教訓舉例一二來做參考。 一、 先要認識自己。即世間最可怕的人就是不自量力和不知有他的人。
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即不要想我給他這個給他那個。但是受到人家的恩惠決不可忘的示教。


再者,在我的一生最受感動的就是,去年(昭和四十六年十月)受到勲五等瑞寶章敘勲的殊榮,於皇殿裏賜謁,並由天皇陛下,賜語說:“今後益照顧身體,希望繼續為國盡力。”我聽到天皇的玉音立即感動得流出淚來,重新發誓有生之日,一定好好利用劍道為世為人,奉獻所能,至死不忘國恩。

擊面的打擊部位到底是哪裡? - 岡田守正 (劍道教士七段)

而就擊面的基礎動作而言,前人一直有“擊中時右手的高度與己肩同高,左手高度則與己胸齊”;當使用的是柄較真刀長的竹刀時,兩手握刀時相互間隔因而變大,此時左手應與自己胸前的鳩尾穴同高。如此看來,上列兩張照片中左方的那張更接近上述的教導內容。而相比之下,右方的照片卻會令人產生一絲不自然的感覺。這張照片演示的正是將頭頂作為目標進行切落的瞬間,我們可以看到動作顯得較為彆扭。同時也會讓人產生出“這種打擊動作遵從了劍(刀)的理法了嗎?”的疑問。由於手腕在這種狀態下並不能操控刀劍完成接下來的拖刀切割的流程,前人們將手腕的狀態稱之為“死手”,並一直引以為戒。再看看左方的照片,照片中的手腕狀態讓刀刃擊中目標的瞬間合理地成為拖刀切割動作的“起點”,從擊中瞬間起可以利用掌腕力量完成後繼的拖切流程;而在右方的照片中,刀在落至目標的瞬間手腕的狀態已經無法為繼續進行的拖割動作留有任何餘地,也就是說,在刀擊中目標的瞬間已經無法切割,手腕的狀態已經讓這個瞬間成為了打擊動作的“終點”。正因無法實施切割,這種打擊充其量僅是以刀去“拍打”目標而已,因此前人將其稱為“死手”並強調要以此為戒。   

既然劍道是“以修習刀劍理法”作為形式,那麼,探討如何將用刀“切”的基本原理更如實、合理地反映到用竹刀“擊”的劍道動作中這一課題才是我們作為修習者應該銘記和注意的。但是這裏意思含糊不清的,卻是對何謂“劍(刀)理法”缺乏深入解釋。對此,我個人認為,所謂符合劍理,就是以竹刀“擊打”的動作符合以刀進行“切”時的最起碼動作要求,而絕不是以棍棒來“拍”。然而,放眼當下,現實中這種“用棒拍”為動作原型的擊面方式卻意外地變得很理所當然。    我們可以看看各種大賽中擊面獲本瞬間的照片,不難發現大半都是類似的拍擊動作。在過去,前人們在出現如此不合劍理的打擊動作時,我相信都會對此進行自我反省吧。反觀現在,更多的只會覺得“反正得了本就是合理”就簡單了事,更有甚者會將這種不合劍理的打擊作為基礎來修習,這類人士恐怕已經對合理與否的注意問題變得麻木了吧。   

我一直對上述問題反復思考,我認為造成該現狀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圈內廣泛地將面的打擊部位由“額”誤解為“頭頂”所造成的。倘若擊面時的正確部位就是“頭”,那麼劍技的名稱更應理所當然的是“頭”吧。然而對此我們有確切的名稱“面”,也就是說我們更應深究,擊面打的到底是“頭”還是“面”?——為此,我希望就這個問題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此前我在某個向圈外人介紹劍道規則的電視節目中,看到有關“打面就是打擊頭部”的解說,當時我覺得這樣說明稍有不妥。根據《廣辭苑》(日本國內比較有名的詞典)中有關“頭”的解釋,裏面對其有【頸以上部分為之頭】或【臉以上的部分】等描述。假設打的是“頭”這個說法沒有錯,恐怕也會因而引起是陪練方用“頭”來承受打擊的誤解。更有甚者誤會為就是打“頭頂”吧。    這種解說上的誤區,會通過各類海外指導、講習會等途徑向世界範圍擴大。在某次歐洲舉行的講習會上,我特地詢問了來自周邊各國的劍友:“面打的是哪裡?”結果我得到了“面金與面布團之間的位置”、“面布團的中心”以及“面布團的後方”這三種答案。也就說明了,這三種答案其實就是三種指導方式在歐洲的不同國家被分別推廣開來所產生的。而回答“面布團的後方”的人所採用的打擊方式可以說恰恰就是上文所述的“死手”了。也就是說,在劍道教學中將有誤的方法作為基礎內容推而廣之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或許只是杞人憂天吧,恐怕“擊面就是擊打頭頂”這種理解很可能在世界範圍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

在幾年前,機緣巧合,我得以和水鷗流宗家勝瀨善光先生進行過一番交談。當時,也有就當今劍道拍擊頭頂的問題諮詢了勝瀨先生,勝瀨先生一句“再鋒利的武士刀,也不能切頭蓋骨”使我茅塞頓開。也就是說,在刀法中,劈頭頂的技術並不合理。先人們朝夕磨練的,更應是由額頭切入,然後一直拖刀切落至臍部的技法,這也就是從正嚮往下切落的擊面技的動作原型,而在有關如何讓這種技法反映至竹刀劍道中思考中,更應有傳統穿插其中。相信前人們也是不斷從反復實踐中嘗試尋找最合理的結果吧,從原本兩腳固定原地切落的的技術,到今天自遠距離開始相互攻防再伺機跨入擊面;從原本打擊額部,演變為當下擊打面布團後前沖的形式,也許這就是人們在想方設法運用竹刀這種與真刀截然不同的工具時,擅自按竹刀的特性總結出來的結果吧。    祖父(守弘範士)曾任尚道館初代館長,其面技師承於恩師齋村五郎先生,齋村先生的理論被收錄於《現代劍道百家箴》(全日本劍道聯盟刊物)中的“齋村五郎先生之教導”專欄裏面。(齋村五郎)先生如是說:“三十歲時赴京,最初師從中山博道先生,學習其居合道中足腰以及掌腕的力量運用技巧,並將其活用於自身的劍道,特別專注用於中段的擊面動作。而自中段開始的擊面動作重點,就是把握時機,在打擊距離下左足全力後蹬,並且在右足踏地的同時,稍稍壓低左足腳跟高度,實現腰足絲毫不滯後的迅速跟上。然後,在可確切擊中的前夕,兩手前伸,利用指掌之力,對對方額部進行一抹而下的強烈打擊。(前・後略)”    

有關齋村先生擊面的精妙之處,可以說我是從祖父對其的不斷贊嘆中成長的。而那種“利用指掌之力,對對方額部進行一抹而下的強烈打擊”的打法,相信正是依據真正刀法總結而成的擊面方式吧。祖父在對我輩劍士進行擊面指導時也常會教導“並不是要追求打到對方的頭頂上發出“噗”一聲的敲擊效果,而是“唰”地沉重地切下去!”。但到了現今,很多人只會單純地以打擊力度來評價面的好壞,只要打出“噗”的一聲就覺得效果淩厲,這與前人們所講究追求的沉重的切割般效果無論在認識上或感覺上都相距甚遠。當然,上面提及的指掌力量也是源於足腰配合以及氣劍體一致的整體配合。而左手不自然上揚的“死手”姿勢無論從任何角度而言都算不上以腰進行的打擊。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現今的劍道界輕易地將很多沒有充分運用身體進行的打擊判為了有效得本。其影響除動作外還波及到用品領域,由竹刀重量開始,乃至竹刀形狀本身都因此出現了奇怪的變異,比如前端輕鍔元粗大的胴張型竹刀等。    ​

至今,我在日本體育大學所接觸的學生裏,也看到方式各異的擊面動作,最近,我越來越覺得這些風格相異的打擊方式僅僅是因為各人的練習習慣所造成的,因此很難對其進行統一而有針對性的指導。最根本成因,應該就是在練習過程中,對面的打擊位置理解不同所導致的吧。也就是說,導致偏差的因素在初學階段的動作原型中就已經出現。倘若動作原型與技術得以統一,那麼反映在練習者身上的差異就只會是對技術熟練掌握程度的差別而已,這樣也更容易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但目前看來,越來越多的學生竟把前人們所引以為戒的面布團(頭頂)作為打擊部位來練習了。    ​

以“不打面布團(頭頂)就無法得本”為前提進行練習的劍士有不少在幼年開始就已經活躍於劍道圈的第一線。他們很多都認為“打面布團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即使對方舉刀防守也能從上方拍中”,基於這種理解,他們不斷反復嘗試,意圖從中探求“如何才能擊中面布團”的打擊方式。然而這卻根本上顛覆了作為傳統傳承下來的劍道基本技術。以取勝為目的、以得本為目的,意圖通過逆向思維反推獲取新方式的行為;甚至去探究“正因為是竹刀所以沒問題”的所謂新技術,可以說已經是完全脫離劍道,也根本沒有遵從刀法這個最基本的要求。縱觀現今各類擊面的方式,我開始恐懼那個以取勝為目的、將反向推導出來的內容充當傳統的將來。在全劍連的“剣道指導の心構え”中提到“須指導基於劍理的竹刀使用方法”,對此,我深深地感覺到,用竹刀進行與“切”更接近的稽古,才能讓我們的修行稱得上劍理的修煉;同時,探究更接近傳統的擊面動作,才能讓我們的劍道真正稱之為劍道。現階段雖然確實很困難,但我希望各位能相信:哪怕只是一點一點,只要我們努力去接近傳統的表現形式,傳統的價值也會讓各位得到深刻體會。最後希望各位能以此繼續自己的修行與指導之路。